AICG

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怎么做?3个免费技巧打造纪录片同款旁白

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怎么做?3个免费技巧打造纪录片同款旁白

那天翻出硬盘里五年前拍的农家腊肉素材,突然想加个《舌尖》风格的解说。结果自己录完一播,好家伙!活像菜市场大妈在吆喝打折白菜。不服气啊,蹲了三天录音棚偷师纪录片的配音老炮儿,还真摸出点门道——原来那些让人流口水的旁白,根本不用烧钱买设备。

你看《舌尖》里李立宏老师的声音,像不像冬日里煨在炭火上的砂锅?咕嘟咕嘟冒着温润的热气。我拿着手机蹲在自家衣帽间试音时,发现关键根本不是设备多贵——墙角那堆羽绒服比专业吸音棉还管用。把手机裹进毛衣里架在衣服堆上,你猜怎么着?录出来的声儿自带柔光滤镜,比直接怼着麦克风录的干巴巴声音润多了。

免费绝招一:冰箱贴治喷麦

专业棚里防喷麦的罩子卖两百多?我直接把冰箱贴掰成L型卡在手机话筒上,盖两层湿纸巾再拿皮筋固定。上周给朋友拍采蜂蜜的片子试了这招,连\"噗噗\"的气音都消失了。记住要斜45度对着话筒说话,像跟邻居唠嗑那样自然,千万别学新闻联播挺着脖子念稿。

免费绝招二:破铁锅炼出金石音

纪录片里\"当啷\"一声敲锅的脆响,我在城中村出租屋试出来了。关键在手机自带的录音机——别用那些花里胡哨的APP。点开普通录音模式后,扯床棉被把手机和铁锅整个蒙住。敲完导入电脑用Audacity(这玩意完全免费),把200Hz以下的声波一刀切掉,瞬间得到清亮的金属质感。加点混响参数调到1.2秒,混出来的效果跟《风味人间》里打铜锣的余音似的。

最玄乎的是语感。我蹲图书馆翻完三本《中国民间饮食志》,发现解说词得用\"舌尖体\"造句。比如别说\"把面团揉光滑\",要说\"掌心温度唤醒麦芽的酣梦\"。录音前灌半杯温蜂蜜水,舌头底下含颗话梅——这是给央视配音的老爷子教的土法子,比什么润喉糖都管用。

免费绝招三:旧耳机改造监听器

监听耳机买不起?剪断十块钱的地摊耳机,左耳塞堵上橡皮泥只留右声道。录音时塞单边耳朵,另只耳朵露在外面听环境音。这么着念稿子不会越念越响,去年拍土窑烧鹅时试过,念到\"琥珀色的油脂滴落\"那句,自己都听见肚子在叫。

现在接文旅项目的小片子,甲方常问是不是请专业团队配的解说。其实就窗边架个手机,背后挂两条厚窗帘,念稿时眼前摆盘红烧肉——眼神真的会变温柔。上周用这法子教面馆老板录外卖宣传片,老大叔看着自家牛肉面开口,愣是把\"汤头鲜香\"念出了乡愁的味道。

常见问题实操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