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talog der Artikel[Versteckt]
李扬那嗓子一出来,我就知道童年回来了
说实话,现在听到那些AI合成的配音,总觉得少了点啥。味儿不对!硬邦邦的,没魂儿。反倒是小时候守着电视看的那些经典角色,像孙悟空、唐老鸭,李扬老师那把嗓子一出来,感觉整个画面都活了。最近刷到不少人在模仿,但总觉得差点意思,要么太刻意,要么太干巴。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,聊聊李扬老师配过的几个顶顶经典的角色,特别是唐老鸭那嘎嘎叫的绝活儿,怎么才能摸到点门道,还不用花一分钱。
真的,模仿这事儿,光听个热闹不行,得知道人家是怎么“玩”声音的。李扬老师的厉害之处,就在于他配啥像啥,声音里带着角色的骨头缝儿里的东西。
1. 齐天大圣孙悟空(央视《西游记》)
这绝对是刻进DNA的声音!不是那种尖声尖气、猴里猴气就完事了。你仔细品,那声音里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,带着石猴天生的桀骜,又有后期修炼出的那份神通广大的底气。调门高,穿透力强,但绝不是干嚎。他发声靠前,带着点戏曲念白的韵味,尤其是喊“师父!”或者“俺老孙来也!”的时候,那股子劲儿,是丹田往上顶,喉咙打开,声音直接“射”出来的感觉,贼亮堂。模仿这个?先别急着拔高音,试试用点“戏腔”的共鸣位置,想象自己就是那花果山的王,底气足了,声音自然就带劲儿。
2. 智慧化身阿凡提
跟孙悟空的“炸”完全相反,阿凡提的声音是绵里藏针。李扬老师处理得特别妙,语速偏慢,带着点诙谐的拖腔,就像骑着毛驴晃晃悠悠。最绝的是那股子若有若无的、带着新疆地域特色的口音感,不是硬学方言,而是抓住了那种语调和节奏的精髓。声音位置靠后一点,有点“含”着说的感觉,但吐字又特别清晰,尤其是阿凡提捋着胡子说“哎——朋友,事情嘛,是这样的……”那种慢悠悠的智慧劲儿就出来了。想找感觉?放松下巴,让声音在口腔后部稍微“滚”一下,别太字正腔圆,带点悠哉的调侃味。
3. “反派”代言人胡汉三(《闪闪的红星》)
“我胡汉三又回来了!” 这句台词能成经典,李扬老师的配音功不可没。那声音,透着骨子里的奸诈、凶狠和一种土财主的跋扈。他用了一种略带沙哑、挤压感很强的音色,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,带着浓浓的、辨识度极高的方言腔调(不是标准普通话)。特别是那种得意的、阴狠的笑声“嘿嘿嘿…”,简直是童年阴影制造机。模仿这个,关键在“挤压感”和方言的“土腥味”,把声音故意压扁一点,从喉咙深处往外“磨”,配合那种小人得志的表情,味儿就对了(不过练多了嗓子疼,悠着点)。
4. 蠢萌大盗贼霍深布鲁茨(《大盗贼》)
这个角色太有意思了,傻大个儿似的强盗。李扬老师用了偏低、偏厚、带点沙哑和“嗡嗡”共鸣的声音,显得笨拙又有点滑稽。说话节奏也慢半拍,经常是“嗯……这个嘛……”,透着一股子不太聪明的耿直劲儿。他配这个角色时,感觉整个胸腔都在共鸣,声音像蒙了层布,有点闷闷的,但又很洪亮。想试试?压低声音,放松喉咙,用胸腔发力,想象自己是个有点懵的壮汉,说话别太利索,加点犹豫的“嗯…啊…”,憨憨的感觉就来了。
5. 嘎嘎叫的顶流:唐老鸭
终于到重头戏了!唐老鸭这声音,绝对是李扬老师最出圈、最难模仿也最让人想挑战的!那标志性的“嘎——气死我啦!” 怎么来的?我琢磨了好久,也试过各种歪门邪道,发现几个关键点:
核心技巧大拆解:
* 假声是基础,但别飘: 唐老鸭的声音本质是假声(或叫头声),但绝不是那种又细又飘的女声假声。你得把它“卡”在喉咙稍微靠上一点的位置,感觉声音是被“挤”出来的,而不是轻松飘上去的。想象你特别特别生气,想尖叫但又叫不大利索那种憋屈感。
* 音调要高,还得“破”: 它的音调非常高!比我们平时说话高好几个八度。但精髓在于那个“破音感”——不是故意破音,而是因为用了一种非常规的、极度紧张的发音方式,声音在极限边缘徘徊,自然带点撕裂的、沙哑的质感。试着用尽全力、捏着嗓子(不是真捏脖子!是发声状态)去发出你能达到的最高、最尖的假声。
* 发声位置靠前再靠前: 感觉声音的着力点就在你上牙膛靠前的位置,甚至感觉在鼻子后面那块儿(硬腭前部)。声音是扁平的、集中的,不是圆润的。有个土办法:轻轻捏住鼻子(只是辅助感受,别真用力堵死!)然后试着发那个高而扁的“嘎”声,你会感觉到鼻腔强烈的震动,位置就对了。
* 气息要足,还得“抖”: 支撑这种怪声需要足够的气息,但送气不能太稳当。模仿唐老鸭生气时,气息是急促的、带点“抖动”的,配合声音的“破”感,才显得气急败坏。试着快速、短促地送气,同时发高音。
* 独家“吸管大法”: 这招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找感觉的。找根喝饮料的细吸管,含在嘴里(别太长,露一小截在外面),然后尝试对着吸管吹气并发声,目标是让声音通过吸管时产生那种高亢、尖锐、带点“啸叫”感的效果。这个物理限制会强迫你把声音挤到那个又高又扁的位置上,多练几次,记住那个发声的感觉,再慢慢去掉吸管。
说实话,模仿唐老鸭是最费嗓子的,练一会儿就感觉喉咙发紧。一定记住:别硬嚎! 感觉嗓子疼就立刻停下休息。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夸张的、非自然的发声状态,找到那个“憋屈又高亢”的点才是关键,不是比谁嗓门大。多听原声,体会李扬老师处理那些“嘎”、“嗷”、“气死我啦”时的节奏和情绪起伏。
模仿这些经典,说到底不是为了成为第二个李扬老师(那太难了),而是玩味声音的魔力,感受配音艺术家怎么用一副嗓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灵魂。特别是唐老鸭那嘎嘎叫,抓住“高、紧、扁、破、抖”这几个字,在家对着枕头多试几次,说不定哪天你也能把邻居吓一跳,以为家里养鸭子了呢!玩声音嘛,开心最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