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斑魚配音?聽起來怪但真的好玩!
那天接到個活兒,給一個海底世界動畫裡的老石斑魚配音。甲方丟過來一句:「要滄桑,帶點智慧,還得有點老頑童的幽默感。」我對著麥克風試了幾嗓子,自己聽著都彆扭,不是像感冒的老頭,就是像刻意裝深沉的旁白,離「活了幾百年的海底智者」差得十萬八千里。折騰半天,突然想起以前觀察水族館裡那條巨型石斑魚的模樣——慢悠悠的,眼神兒看透一切似的,嘴巴一張一合,咕嚕咕嚕冒泡... 誒,靈感這不就來了嗎?搞角色配音,尤其是這種非人類的,真不能光靠嗓子硬拗,得找到那個「魂兒」。
後來這活兒幹得挺漂亮,客戶特滿意,說那魚一開口,整個畫面都活了。這幾年摸爬滾打,給各種奇奇怪怪的角色配過音,從話癆的松鼠到生鏽的機器人,總結下來,想讓角色「活」,尤其是不花錢的情況下,核心就幾個土法子,但賊好用。今兒就嘮嘮怎麼讓你的石斑魚(或者任何你想賦予聲音的角色)不再乾巴巴。
第一招:別急著開口,先當個「偷窺狂」
想配好石斑魚?第一步根本不是練聲,是看!瘋狂地看石斑魚的紀錄片、水族館實拍,甚至養魚博主的視頻。重點看啥?看它怎麼動!慢悠悠的划水,突然加速捕食的爆發力,那張標誌性的大嘴開合的節奏,還有眼神(雖然魚眼看著都差不多,但你要想像它背後的「情緒」)。看多了,你腦子裡自然會給這些動作配上「聲音的節奏」——緩慢游動時可能是低沉的、帶點氣泡感的長音;突然轉頭警惕,可能伴隨一個短促的、帶摩擦感的「咕!」。把這些動作轉化成聲音的想像力,才是配音的底子。我當時就是看了一下午石斑魚紀錄片,腦子裡全是「呼嚕... 呼嚕嚕... 啵!」的聲音,感覺自己快成魚了。
第二招:氣泡音是靈魂,含口水試試?
石斑魚那種從喉嚨深處發出的、帶點渾濁氣泡感的聲音是標誌。怎麼免費弄出來?別想複雜了,試試「氣泡音」基礎。放鬆喉嚨,用非常低的聲調,想像嘆一口氣,讓氣流輕輕震動你的聲帶,發出類似摩托車怠速那種「呃...」聲。找到感覺後,試著在這個低音上,輕輕地、短促地呵氣,製造「咕嚕」的錯覺。有個有點搞笑但親測有效的土方法:嘴裡含一小口水(別太多,小心嗆著!),然後試著在發出低沉的「呃...」音時,讓水在口腔後部輕微震動,配合呵氣。你會聽到一種很自然的、濕漉漉的氣泡音效果!多練幾次,找到感覺後把水吐掉,試著用純嗓音模仿那種震動感和濕潤感。鄰居可能以為你在漱口,但管他呢,好用就行!
第三招:聲音別從嗓子眼出來,往下「沉」
配這種厚重、年長的角色,最忌諱聲音「飄」。想像你的聲音不是從喉嚨,而是從肚臍眼下面,甚至從腳底板發出來的(誇張了點,但感覺要到位)。說話時,有意識地把氣息往下壓,用胸腔共鳴,甚至帶點腹腔的支撐。試著半打哈欠,感受喉嚨打開、聲音通道變寬變低的感覺。在這個狀態下發聲,即使是正常說話,也會自帶一種沉穩的底氣。給老石斑魚配音時,我就老覺得自己聲音是從胃裡咕嚕上來的,配上點氣泡感,那味兒就對了。
第四招:環境音效?廚房浴室都是寶藏!
想讓角色更真實,光有人聲不夠,得有點環境感、質感。沒錢買專業音效庫?家裡現成的!石斑魚在水裡,離不開水流聲、氣泡聲。打開水龍頭,調到細細的水流,錄下來,這就是基礎水流聲。想錄氣泡?拿根吸管插進水杯裡吹氣!錄下那「咕嚕咕嚕」的聲音。找個小水泵(養魚的那種最合適,沒有就用手指快速攪動一盆水也能模擬),錄下水流的嘩嘩聲。甚至你對著麥克風輕輕地、快速地用嘴唇打「B」音(像模仿摩托車),也能製造密集的小氣泡聲。把這些「土製」音效錄下來,用免費軟體(像Audacity)稍微調調音量、混響,疊加在你的配音軌道下面,瞬間就有水下那味兒了!我曾經用保溫杯灌水搖晃,錄出了不錯的深水湧動聲,省下好幾十美金。
第五招:錄音環境不用燒錢,巧用「被窩堡」
專業錄音棚?當然好,但咱不是說免費嘛!家裡錄最怕回音和雜音。解決方案簡單到哭:找個衣櫃!對,就是衣櫃。把麥克風(哪怕只是手機耳機)放進去,周圍掛滿厚衣服、毯子,你自己也鑽進去(如果空間夠的話),關上櫃門。這個簡易「被窩堡」能吸收掉大部分反射聲和環境噪音,錄出來的聲音乾淨、緊實很多,沒有那種空曠房間的「嗡嗡」感。手機錄的話,記得把麥克風那頭用海綿或毛衣包一下,防噴麥。關鍵是安靜,挑家裡最安靜的時段(比如深夜或清晨),關掉所有能關的電器。錄出來的效果,絕對比你在空房間裡強十倍。
搞定這五招,你的石斑魚至少能從「死魚眼」變成「有故事的魚」了。最後嘮句實在的,技巧是死的,感覺才是活的。多觀察,多想像,把你自己「丟」進那個角色裡去,想著「如果我是這條活了幾百年的老魚,看盡海底風雲,我會怎麼『說話』?」 帶著這種沉浸感去玩聲音,出來的東西才會有靈魂。我那條石斑魚配完,客戶說聽著聽著,感覺自家魚缸裡的魚都開始冒泡泡回應了,這大概就是最高的讚美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