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品カタログ[隠されている]
陈浩的声音,到底藏着什么魔法?
第一次听到陈浩老师的声音,大概是好多年前在某个动画片里,具体哪部记不清了,但那种感觉特深刻——声音一出来,你就觉得这角色活了,有血有肉,带着温度,还特有记忆点。后来才知道,派大星那憨憨的、充满喜感的声音就是他!当时我就琢磨,这声音是怎么练出来的?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籍?自己瞎捣鼓过一阵,对着麦克风吼得嗓子冒烟,录出来一听,嚯,跟想象中差了十万八千里,要么干巴巴没感情,要么矫情得自己都起鸡皮疙瘩。
这几年接触配音多了,也跟一些圈内朋友聊过,加上自己吭哧吭哧地实践,慢慢摸到点门道。想练出陈浩老师那种自然又充满张力的配音感觉,真不是靠天赋硬撑,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方法可循。别被那些玄乎的理论吓到,咱今天就捞点干的,说说普通人也能上手练的5个实用技巧。
1. 把嘴皮子和气息玩溜了是硬道理
别一上来就想配啥派大星、霸道总裁,那些都是后话。配音演员的基本功,说白了就是嘴皮子利索和气息稳当。陈浩老师的声音为啥那么有弹性?吐字为啥那么清晰?背后是扎实的基本功在撑着。每天花个十几二十分钟,真不用多:
口部操不能偷懒: 搓脸、转舌头(舌头在嘴里顺时针逆时针转圈)、咧着嘴发“啊——”(感觉嘴角往耳朵根咧)、快速念“噼里啪啦”“滴里嘟噜”这种绕口令。别小看这些,它能让你口腔开合更灵活,吐字更清晰饱满,特别是念快词儿的时候,舌头不会打结。
气息才是声音的发动机: 试试“狗喘气”——像夏天热得吐舌头的小狗那样快速、短促地用腹部吸气呼气,感受小腹那块肌肉在动。或者平躺在床上,放本书在肚子上,吸气时让书顶起来,呼气时慢慢降下去,找到那种气息沉下去的感觉。练好了,你说话声音会稳很多,不会飘,配长句子也不至于半道儿就虚了。
2. 模仿?先别急着“像”,得会“听”
想学陈浩,模仿他的作品肯定绕不开。但千万别一上来就扯着嗓子硬学他的音色!那容易跑偏,还可能伤嗓子。关键是“听”.
找一段他的经典片段(比如派大星那句“我准备好了!”),反反复复地听。别光听个热闹,琢磨:他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哪个字上?“准备”是不是稍微拉长了一点点?说“好了”的时候,那个尾音是不是带着点上扬的傻气?他在这句话里传递的情绪是单纯的兴奋,还是带点蠢萌的自信?把这些细节用小本本记下来,或者用录音软件标注出来。
然后,关掉原声,自己对着话筒,就按照你分析的那些点去试。录下来!一定要录!录完立刻回放,和原声对比。别怕难听,刚开始谁录出来都像车祸现场。重点是听差距:你的重音对了吗?情绪到位了吗?节奏感跟上了吗?这个“听-分析-模仿-对比-再调整”的过程,才是模仿的精髓,比单纯追求“声音像不像”有用一百倍。
3. 钻进角色的骨头缝里,声音才有魂儿
陈浩老师配的角色跨度极大,从憨憨的派大星到深沉的反派,为啥都能立住?因为他不是在“念词”,他是在“演”那个角色。配音不是播音,是表演!拿到一段词(哪怕是你自己找的练习片段),先别急着出声。
问问自己:这人是谁? 多大年纪?什么性格?(派大星就是典型的乐天派、缺心眼儿但善良)他此刻在什么情境下?(是刚睡醒?在吵架?还是发现了新大陆?)他跟谁说话?(对好朋友章鱼哥说话和对痞老板说话语气能一样吗?)他心里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?(表面说“我准备好了”,内心可能是“虽然不知道要干啥但我超兴奋!”)
把这些背景信息在心里“演”一遍,把自己代入进去。想象你就是那个角色,在那个场景里,带着那种情绪。这时候再开口,你的声音自然会带上角色的“魂儿”,语气、节奏、轻重缓急都会跟着变,而不是干巴巴地念字。
4. 玩转你的声音“橡皮泥”
人的声音其实像块橡皮泥,可塑性很强。想配出不同感觉,就得学会“捏”它。陈浩老师的声音变化就很丰富。
音高: 试试同一个句子,用不同的调门说。压低了像说悄悄话,拔高了像惊讶大叫。找到你声音的舒适区,再尝试向高低两头拓展一点点。
音色: 改变口腔形状就能变音色!想象含着一口水说话(不是真含!),声音会变闷变厚,适合憨厚角色;提起笑肌,声音会变亮变年轻;压紧喉部,能发出沙哑或反派的声音(适度!别伤喉)。多试试,录下来听听效果。
语速和节奏: 派大星说话为啥好玩?慢悠悠还带点拖沓,关键点突然加快或者拔高音调。试试把一个简单的句子,用快慢不同的速度说,在某个词上突然停顿,或者拉长某个音节,感受节奏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。别怕夸张,练习就是用来探索边界的。
5. 别光练嗓子,环境也得搭把手
配音不是真空里的艺术。你配派大星在海底抓水母,和你配他在家里吃蛋糕,周围的环境感一样吗?当然不一样!这光靠声音表现还不够。
练习时,调动想象力,甚至利用点小道具: 配紧张地躲藏时,可以稍微压低身体,呼吸急促点;配开心大笑时,身体放松,甚至可以真的带点笑意在脸上(笑容会影响发声!);配吃东西的戏,嘴里可以含一小块软糖(不影响发声的情况下),模拟咀嚼感。环境音效如果允许(比如练习时),放点背景音乐或环境白噪音(海浪声、街道嘈杂声),能更快帮你进入状态。
练配音这事儿,跟学游泳差不多,理论懂一堆,不下水扑腾永远学不会。陈浩老师那举重若轻的功力,也是无数个日夜练出来的。别指望一步登天,从今天开始,每天拿出哪怕20分钟,对着手机录音机练练口部操,模仿一小段喜欢的台词,琢磨下角色的心思。坚持下来,某天你再回听自己最初的录音,绝对会吓一跳:嘿,我好像,真的进步了!先从配好一句简单的“早上好”开始吧,带着不同的情绪去说,你会发现声音的世界,原来这么好玩。
关于练陈浩式配音,你可能还想问
A:千万别这么想!陈浩老师的魅力不在于声音多“华丽”,而在于表达精准、有生命力。声音条件只是工具,关键在于你怎么“用”。很多优秀的配音演员声音本身并不特别,但就是能抓住人心。找准自己的声音特点(比如沉稳、温和、有亲和力),把它发挥到极致,比硬拗不适合的音色强得多。
A:完全不用!手机自带的录音功能,或者几十块钱的电脑耳麦,足够你前期练习用了。关键是能清晰录下你的声音,方便回听对比。把心思和钱先花在刀刃上——坚持练习和琢磨。等练到一定程度,感觉设备确实限制了发挥(比如录出来噪音太大、声音失真),再考虑升级也不迟。
A:太正常了!谁刚开始都这样。试试这招:关上门,告诉自己“现在这屋就我和这角色”,甚至可以把灯调暗点减少干扰。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你要表达的内容和角色上,而不是“我在录音”。想象你就是在跟角色对话,或者把麦克风当成你要倾诉的对象。多录几次,尴尬感会慢慢消失的,脸皮也是练出来的!
A:这真的因人而异,也看你投入的时间和练习质量。但有一点很确定:坚持比突击重要一百倍。每天高质量练20-30分钟,远胜过周末猛练3小时然后歇一周。一般来说,认真坚持1-2个月,自己回听对比最初的录音,一定能发现明显的进步(比如口齿清晰了,气息稳了,表达自然些了)。别着急,把进步拆解到每一次练习的小目标上。
A:报班有老师系统指导和及时反馈,肯定有帮助,但不是唯一途径。现在网上有很多优质的免费资源(比如配音演员的公开课片段、专业论坛的分享)、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可以反复琢磨。自学最关键的是两点:一是会“听”(分析好作品),二是会“听自己”(录音对比反思)。 如果你自律性强,善于分析和总结,自学也能有很大收获。当然,如果遇到瓶颈或者想走专业路线,找个好老师点拨一下会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