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icle Catalog[Hidden]
台湾版《花木蘭》配音員是誰?經典動畫版國語配音免費聽!
哇,聊到這個,我腦海裡馬上跳出那個鏗鏘有力的女聲:「我是花木蘭!」這部1998年的迪士尼動畫《花木蘭》,當年可是轟動全台,那個國語配音版本,根本是我們這代人的共同記憶啊!說真的,即使過了這麼多年,現在聽到那些經典台詞,雞皮疙瘩還是會起來,太有味道了。最近發現網路上還能免費回味這些經典片段,簡直是挖到寶!
講到靈魂人物花木蘭,她的聲音是誰給的生命?答案是許淑蘋老師(有時也會看到寫成許淑嬪)。她配的木蘭,真的絕了!不是那種嬌滴滴的公主音,而是帶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,從一開始被逼著相親的無奈、到代父從軍的堅決、軍營裡咬牙硬撐的倔強、再到最後面對單于的勇敢,每一個情緒轉折都拿捏得恰到好處。特別是那句「也許我不是為了爹爹,也許這麼做是為了證明我自己有本事!」那種自我覺醒的爆發力,現在聽還是超震撼。許老師後來也配過不少角色,但花木蘭絕對是她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。
再來,帥氣的李翔將軍,聲音是誰?是李勇老師!他那種低沉穩重、剛開始帶點高傲嚴厲、後來又流露出溫柔的聲線,完全把李翔從「嚴苛上司」到「心動對象」的轉變演活了。尤其是訓練時罵木蘭「你是我帶過最差的兵!」那個氣勢,跟後來知道木蘭是女生後,那種複雜又帶點欣賞的語氣,層次感超棒。
啊,絕對不能忘了全場最佳綠葉——木須龍!這隻話癆又愛現的小龍,是陳旭昇老師(陳明陽老師的藝名)配的。我的天,陳老師根本是喜劇配音天才!木須那個聒噪、浮誇、自以為是又其實很膽小的個性,被他用超快語速和豐富的語調演繹得淋漓盡致,笑點滿滿,台詞又多又密,節奏抓得超好。每次聽到他慌張亂叫或是得意忘形的聲音,都忍不住笑出來。他就是整部片的開心果擔當!
還有其他超強卡司:花弧(木蘭的爹)是胡立成老師,聲音慈祥又帶著老兵的滄桑感;老祖宗是王景平老師,那威嚴中帶著幽默的語氣超有特色;媒婆則是崔幗夫老師,把那種尖酸刻薄、勢利眼的腔調配得讓人又好氣又好笑;皇帝是使用孫德成老師渾厚威嚴的聲音,最後那句「這朵花,還沒開呢」的慈祥,對比感超強。整個配音陣容,真的是鑽石級組合,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。
那時候的迪士尼動畫國語配音,真的下了重本。不是隨便找個人來念稿,而是真的當成「表演」在做。配音導演(ADP)會根據角色特質去挑最適合的聲音演員,演員們也要反覆揣摩角色情緒,甚至配合嘴型(雖然是英文嘴型,但他們會盡量讓中文台詞的情緒和節奏對上畫面)。錄音過程聽說也是超嚴格,一句台詞不滿意就重來N次,就是要抓到最對的感覺。這種用心,現在聽起來特別珍貴。
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,懷念這個版本。好消息是,現在想回味這些經典國語配音片段,不用翻箱倒櫃找當年的錄影帶了!YouTube 上面其實有不少熱心網友上傳了剪輯好的經典片段,像是木蘭唱〈倒影〉(Reflection)、〈男子漢〉(I\'ll Make a Man Out of You)的國語版,或是關鍵的對話場面。你只要在 YouTube 搜尋欄打「花木蘭 國語配音」、「花木蘭 中文版 片段」這類關鍵字,仔細找找(可能要稍微翻一下,避開一些新版的),有很大機會能找到這些充滿回憶的聲音寶藏!當然,最完整的方式還是找正版DVD或串流平台上的「國語發音」選項,但免費片段過過癮絕對沒問題。
有時候工作累了,我就會點開一段,聽聽木蘭的決心、李翔的訓話、或是木須在那邊耍寶,整個人都會被拉回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的時光。那個年代的配音,不只是翻譯,根本是二次創作,賦予了角色新的、貼近我們文化的靈魂。許淑蘋、李勇、陳旭昇這些老師們的聲音魔法,成就了我們心中無法取代的「台灣版」花木蘭。
關於台灣版《花木蘭》配音的常見問題
A:有哦!許淑蘋老師的作品超多。除了花木蘭,她也是《玩具總動員》系列裡牧羊女「寶貝」的國語配音,聲音溫柔又堅毅,跟木蘭是不同感覺。另外,經典日劇《長假》裡山口智子的國語配音也是她,把那種開朗大姊姊的氣質配得很到位。她算是台灣配音界非常資深且多元的前輩。
A:陳旭昇老師(陳明陽)根本是喜劇配音的標竿!木須龍絕對是經典,但他配過的搞笑角色多到數不完。像《海綿寶寶》的「皮老闆」那個尖細又神經質的聲音就是他!早期《辛普森家庭》的霸子、還有《阿拉丁》電影裡精靈身邊那隻愛吐槽的魔毯(對,毯子也有聲音!)也是他。他的聲音辨識度超高,一聽就知道是他,特別擅長那種碎碎念、浮誇又帶點欠揍的可愛角色。
A:如果想看(聽)完整的電影,有幾個合法管道:一是找當年在台灣發行的DVD(現在可能要到拍賣網站或二手店碰運氣),通常會有國語發音選項。二是留意迪士尼官方串流平台 Disney+,它上架的版本「通常」會包含當年在該地區發行的配音音軌,台灣區的 Disney+ 上,《花木蘭》動畫版是有提供我們熟悉的國語配音版的!記得在播放時選擇「中文」音軌(有時會寫國語或中文)。這是最方便也最支持正版的方式。
A:哇,這問題超有感!我覺得有幾個點:一是「時代感」和「集體回憶」加分。二是當年的製作環境,預算和時間可能相對充裕,配音導演和演員有更多時間磨戲。三是「配音思維」可能不同,早期更注重「表演」和情緒的在地化詮釋,甚至會加入一些符合本地觀眾口味的語氣詞或小改編(但不過火)。現在有些配音可能更偏向「精準翻譯」或流程較趕,聲音表演的「個性」和「溫度」就沒那麼突出。當然,還是有很棒的配音作品,但那種老派的、充滿戲劇張力的配音風格,確實讓人特別懷念。
A:當然!台灣配音圈就那麼大,這些老師都是「熟面孔(熟聲音)」。配皇帝的孫德成老師,聲音渾厚威嚴,常配領導者或長者角色。配老祖宗的王景平老師,是資深配音員也是配音導演,聲音變化多端,從威嚴的老祖宗到慈祥的老奶奶都能駕馭。配媒婆的崔幗夫老師,更是「惡婆婆」、「刻薄角色」的專業戶,聲音極具穿透力和戲劇性。他們都是撐起當年無數經典動畫、影集國語版的幕後功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