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icle Catalog[Hidden]
石班瑜:那把让周星驰“开口说话”的嗓子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石班瑜(那时候大家还叫他石仁茂)给周星驰配音,我差点没从录像厅的破沙发上蹦起来。那是《赌侠》,星仔那张脸配上一个如此……呃,怎么形容呢?如此“欠揍”又充满魔性的声音!和当时其他港片里字正腔圆的配音完全不同,太奇怪了!太特别了!后来才知道,这声音差点就没了。
石班瑜自己聊起这段都乐。当年他去试音,拿到《赌侠》的台词本,一看就懵了。全是些“哇靠”、“有没有搞错”、“我走先”这种当时看来“不登大雅之堂”的市井对白,跟他以前配的正剧、武侠片完全是两个世界。导演的要求也直接:就要那种夸张的、贱兮兮的、能把人逗笑的效果。他硬着头皮,把自己关在录音棚里,琢磨着怎么用声音演出那份无厘头。他说当时录完,自己听着都别扭,没想到导演一拍大腿:“就这个!太对了!” 结果呢?这片子一火,连带他那把独特的“破锣嗓”也成了招牌。
“我走先”是怎么变成“我先走”的?
很多人以为配音就是照着稿子念?大错特错。石班瑜和星爷的合作,更像是一场声音的二次创作。粤语原版里很多俚语、双关、节奏感,直接翻译成普通话就废了。比如经典的“我走先”,粤语语序就是这样,但普通话直接念出来就很拗口,喜剧效果全无。石班瑜琢磨半天,大胆改成“我先走啦!”,语调上扬,带着点小人得志的溜之大吉感,味儿立刻就对了。
还有那些标志性的狂笑——“哈!哈!哈!哈!”。石班瑜说,这可不是随便哈哈几声就完事的。得琢磨人物当时的状态:是得意忘形?是虚张声势?还是尴尬掩饰?笑的长短、节奏、气息都得跟着情绪走。录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那段数来宝骂人,星爷在片场演得飞起,石班瑜在录音棚里也得配得上那股子“气吞山河”的疯劲儿,一口气下来,差点背过气去。录完嗓子都是哑的,灌下去好几杯胖大海。
星爷亲自下场“调音”
别以为周星驰只管演,不管配。石班瑜透露,星爷对国语配音的要求,严苛到令人发指。有时候,星爷会亲自打电话过来,或者直接到录音棚“监工”。他对某个词的语气、某个停顿的长短、甚至笑声的颗粒感都有明确要求。
“像《九品芝麻官》里包龙星骂人的那些连珠炮,语速快得像机关枪,还得字字清晰带情绪,星爷要求必须‘喷薄而出’的感觉。录一遍不行,再来一遍,十几遍下来,舌头都快打结了。” 石班瑜回忆,星爷有时会亲自示范某个语气,虽然他说的是粤语,但那份精准的情绪传递,录音棚里的人都能瞬间get到。最绝的是《大话西游》结尾那句“他好像条狗啊”,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凉和自嘲,星爷要求声音不能嚎啕大哭,要带着点疲惫的沙哑,像抽干了力气。石班瑜反复调整,最后出来的效果,听着让人心尖儿都跟着颤。
“小强”的诞生与即兴的火花
有些神来之笔,纯粹是录音棚里的即兴碰撞。最经典的莫过于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那只叫“小强”的蟑螂。原剧本里,那只蟑螂大概就是个道具,名字?根本没提。配音时,唐伯虎抱着蟑螂尸体哭天抢地,石班瑜觉得光喊“蟑螂”太干巴了,情感不够浓烈。临时起意,给它起了个极其普通又带着点亲昵(甚至有点讽刺)的人名——“小强啊!你怎么了小强!”。这一喊,把无厘头的荒诞感直接推上顶峰,成了流传几十年的梗。我猜星爷看到成片时,肯定也憋着笑点了头。
还有《鹿鼎记》里韦小宝那句贱兮兮的“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……”,石班瑜在配的时候,故意在“不绝”后面拉长了音,还带着点上扬的拐弯,把韦小宝那种口是心非、谄媚到肉麻的劲儿全抖搂出来了,比干巴巴念台词生动一百倍。这些细节,剧本上可不会写,全靠配音演员对角色的吃透和现场的灵光一闪。
那把“破锣嗓”的代价
很多人模仿石班瑜的声音,学他夸张的笑和语调,但很难学到精髓。石班瑜自己说,他原本的声线并不是那样。是早年在广播电台高强度工作,硬是把嗓子用伤了,声带小结,反而阴差阳错磨砺出这种极具辨识度、略带沙哑又极具张力的“破锣嗓”。这嗓子配正派大侠差点意思,但配起星爷电影里那些市井小人物、无厘头英雄,简直天作之合。那种底层感、草根气,甚至一点点“猥琐”的喜感,都从这独特的音色里透出来了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我这破嗓子,正好挠到星爷电影人物痒痒肉上了。”
给周星驰配音近三十年,石班瑜的声音早已和星爷的影像血肉相连。他说每次配音,都像在声音里重新演绎一遍周星驰。那些经典的台词、狂笑、怪叫,背后是无数次NG、对细节的较真、声带嘶哑的代价,还有录音棚里无数次灵光乍现的碰撞。下次再听到那句“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……”,或者那串魔性的“哈!哈!哈!”,不妨想想那个在密闭录音棚里,为一个语气词反复打磨,为了一句台词笑到缺氧,最终让星爷角色在国语世界里“活”起来的男人——石班瑜。那声音里的每一点起伏,都是故事。